近日,福建省政府印發了福建省“十三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規劃中提到,要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2017年底前完成全省所有具備改造條件的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任務。
福建印發能源發展新規劃 2017年將完成環保改造任務
日前,從福建省政府印發福建省“十三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規劃中提到,要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2017年底前完成全省所有具備改造條件的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任務?,F役燃煤發電機改造后平均供電煤耗均低于每千瓦時310克標準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排放濃度均達到超低排放標準;新建燃煤發電項目平均供電煤耗低于每千瓦時300克標準煤,達到超低排放水平。詳情如下: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福建省“十三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 閩政辦〔2016〕165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三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已經省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0月10日
(此件主動公開)
福建省“十三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 2016年10月
前言
“十三五”是福建省全面落實中央支持福建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部署、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編制和實施《福建省“十三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對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保障體系,建成我國東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具有重要意義。
本規劃依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能規劃〔2014〕294號)編制,分析了我省能源發展的現狀及面臨的形勢,明確了“十三五”我省能源發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我省能源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是制訂我省能源相關政策、行業規劃和安排重點項目建設與投資的基本依據。
本規劃的基期為2015年,規劃期為2016—2020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及面臨的形勢
一、“十二五”發展情況
“十二五”期間,福建依托良好的港口條件,加強對外合作,能源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能源結構更加優化,為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能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12180萬噸標準煤,“十二五”年均增長5.8%。成品油加工能力快速提升,煉油能力由2010年的1200萬噸提高到2015年的2600萬噸。天然氣消費量從2010年29億立方米提高到2015年的45.4億立方米?!笆濉彪娏ρb機新增1450萬千瓦,總規模達4930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用電最高負荷年均分別增長7.1%和7.3%。
(二)能源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寧德、福清核電相繼建成投產,實現了核電零的突破;電網形成“全省環網、沿海雙廊”500千伏超高壓骨干網架;建成福州—浙北特高壓工程,實現電壓等級從500千伏超高壓向1000千伏特高壓跨越;首座抽水蓄能電站、首座百萬千瓦單機容量火電廠建成投產。
(三)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2015年風電裝機176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141%;清潔能源裝機比重為49.7%,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清潔能源比重從2010年的19.8%提高到2015年的24.9%。
(四)節能減排成效進一步凸顯。2015年單位GDP能耗0.531噸標煤/萬元(2010年可比價,下同),比2010年下降了20.2%。累計關停小火電276萬千瓦。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全部安裝脫硫脫硝設施。201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33.79萬噸,比2010年下降14.09%;氮氧化物排放量37.91萬噸,比2010年下降15.3%。
(五)居民用能條件顯著改善。全部解決了我省有人居住島嶼的供電問題,全面實現了縣域至少雙回110千伏線路與主網聯絡,農村“低電壓”狀況得到根本扭轉。管道天然氣供應全面覆蓋沿海5個地級市中心城區,并向內陸延伸。
二、面臨形勢和主要問題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全面推進,有利于構建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能源基礎設施大通道;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孕育著巨大發展潛能,有利于拓展能源發展新空間。但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要素優勢正在減弱,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經濟運行潛在風險加大,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對能源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我省能源發展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迫切需要加以解決,主要是:
(一)火電利用小時顯著下降。2015年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僅3872小時(全國平均4329小時),較2014年下降953小時,較2010年下降約420小時,存在階段性的火電產能富余。
(二)農村電網薄弱環節有待加強。通過“十二五”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全省農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較2010年有顯著提升,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農網與新型城鎮化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部分縣域的農村中低壓線路供電距離較長,配變容量不足,因制茶、春節返鄉等季節性負荷造成過載問題,“低電壓”問題仍然存在;部分區域農網缺乏系統改造,未形成“改造一片,完善一片”“改造一個村,達標一個村”的效果。
(三)“北電南送”壓力有待緩解。我省已建及在建骨干電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已投產裝機占全省裝機接近60%,而近60%的用電負荷在南部,“北電南送”壓力較大,電源布局需進一步合理優化。
(四)能源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我省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水電、天然氣、風電、核電比重從2010年的55.4︰24.8︰15.2︰4.2︰0.4︰0發展到2015年的50.5︰24.6︰11.6︰5.0︰1.1︰7.2。能源品種增加、清潔能源比重上升,但“十三五”期間我省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化石能源消費仍占我省能源結構主體地位。大力發展集約高效的能源利用形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優化能源結構,仍是今后須著力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
(五)節能環保壓力日益凸顯。盡管我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十三五”期間我省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將推動能源需求持續較快增長,能源生產及消費所帶來的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節能減排目標任務難度加大。
第二章 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戰略思想(即推動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優化能源結構和電源布局,著力解決能源發展薄弱環節,著力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努力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和東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保障需求、開放發展。著眼更大范圍的能源平衡和區域布局,建立多元化和多極化的能源供應渠道,加快能源儲備基地和大通道建設,完善能源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提高對周邊地區的吞吐和輻射能力,保障能源供給安全。
(二)堅持優化結構、清潔發展。清潔高效發展煤電,合理控制煤電建設規模和投產時序,大力推進工業園區集中供熱,推進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斷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優化能源結構。
(三)堅持市場引導、創新發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目標,更大范圍優化配置能源資源;加強創新驅動,提升能源科技應用水平,增強發展活力。
(四)堅持節能優先、協調發展。貫徹系統節能、協調發展思路,把能源節約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健全市場調節與行政考核相結合的節能體制機制,完善能源統計制度,推動城鄉用能方式變革,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五)堅持惠民利民、共享發展。適應人民群眾生活條件改善要求,著力解決能源發展薄弱環節,大力推進城鄉配電網升級改造,加快天然氣管網建設,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促進城鄉一體共享發展。
三、發展目標
圍繞打造東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全面考慮資源、環境、安全、技術、經濟等因素,結合各能源行業的需求預測和供應能力預測,“十三五”我省能源發展主要目標是:
——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量控制在1.42億~1.62億噸標煤,年均增長3.1~5.8%。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2015年的50.5%下降到41.2%,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1.6%,清潔能源比重從24.9%提高到28.3%。2020年福建省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為煤炭41.2%、石油30.5%、水電7.1%、核電11.0%、天然氣6.7%、其他能源3.5%(含風電、生物質、太陽能)。
——電源結構進一步合理??紤]到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2020年全省用電量2500億~2785億千瓦時,年均增長6.2~8.5%;用電最高負荷4420萬~4850萬千瓦,年均增長7~9%。人均綜合用電7000千瓦時,其中人均生活用電1600千瓦時。預計到2020年,全省電力裝機達6500萬~7000萬千瓦。其中:火電4154萬千瓦(氣電386萬千瓦),占59.4%,“十三五”新增1300萬千瓦左右;水電1180萬千瓦,占16.8%,與“十二五”基本持平;核電871萬千瓦,占12.4%,新增326萬千瓦;抽水蓄能155萬千瓦,占2.2%,新增35萬千瓦;風電500萬千瓦,占7.1%,新增324萬千瓦;光伏90萬千瓦,占1.29%,新增75萬千瓦;生物質50萬千瓦,占0.71%,新增20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比重占46.2%。
——電網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完善“省內環網、沿海雙廊”的500千伏電網,建成具有自動化、信息化、互動化特征的堅強智能電網。至2020年,電網智能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福州、廈門中心城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省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網變電總容量和線路總長度分別達到24300萬千伏安和46650公里;城網、農網供電可靠率分別達99.975%、99.930%。
——節能減排力度進一步加大。淘汰單機容量15萬千瓦及以下的小火電機組71.2萬千瓦。2020年,單位GDP能源消耗控制在國家下達指標內。煤電平均供電煤耗小于310克/千瓦時,綜合廠用電率小于5%;新建煤電脫硫效率達95%以上,脫硝效率達80%以上;現役煤電改造后的脫硫效率達95%以上,綜合脫硝效率達70%以上;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全部達到超低排放標準。
注:能源消費總量、全社會用電量、用電最高負荷、電力裝機等指標設置為一個幅度區間,目標高值主要考慮與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相銜接,爭取主動,積極推動一批項目前期工作開展;目標低值主要考慮與“十三五”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存在的發展不確定性、消化產能等因素相適應。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優化能源結構和電源布局
立足低碳、清潔、高效,合理安排在建電源投產時序和項目前期工作,進一步優化電源布局和提高清潔能源比重。
(一)安全穩妥發展核電
在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穩妥推進核電建設,提高核電裝機及發電量比重。加快推進在建的寧德核電4#機組(108.9萬千瓦)、福清核電3~6#機組(2×108.9萬千瓦 2×115萬千瓦),開工建設漳州核電一期(4×125萬千瓦)、寧德核電5~6#機組(2×115萬千瓦)和霞浦核電,并做好其他核電廠址的保護與論證,力爭“十三五”末在寧德核電1~4#機組、福清核電1~4#機組全部投產的基礎上再有1~2臺機組并網。
(二)適當控制發展煤電
除已批的大型煤電和熱電聯產項目外,原則上不再建設新的煤電項目。充分考慮煤電發電利用小時數,合理安排在建的神華羅源灣電廠(2×100萬千瓦)、國投湄洲灣第二發電廠(2×100萬千瓦)、華能羅源電廠(2×66萬千瓦)、華電邵武三期(2×60萬千瓦)、華電可門三期(2×100萬千瓦)等項目建設進度;結合工業園區熱負荷增長需求,推進華潤泉惠熱電(2×60萬千瓦)、華能古雷熱電(2×60萬千瓦)、國電江陰熱電二期(2×60萬千瓦)、神華晉江熱電(2×30萬千瓦)、大唐沙縣熱電(2×30萬千瓦)等項目前期和建設。做好漳州漳浦、湄洲灣新擴建電廠、漳州詔安、莆田石門澳等項目的論證與廠址保護。
(三)加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
配合大規模核電及新能源建成投產后的調峰需求,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發揮特高壓省外聯網作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開工建設廈門(4×35萬千瓦)、永泰(4×30萬千瓦)、周寧(4×30萬千瓦)等抽水蓄能電站。積極推進漳州(4×30萬千瓦)、仙游二期(4×30萬千瓦)、龍巖(4×30萬千瓦)、三明(4×30萬千瓦)、南平(20萬千瓦)等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推動核電與抽水蓄能電站一體化規劃建設。力爭“十三五”末投運1~2臺機組,2020年前后建成布局合理、容量充足、結構優化的調峰電源。
二、建設堅強智能電網
加強省內主干輸電網架結構,積極推進福建與周邊省份聯網工程前期和建設;針對農村電網薄弱環節,大力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加快智能配電網建設,全面提升電網防災減災能力,到2020年形成以1000千伏特高壓電網和500千伏超高壓電網為主干、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
(一)加快農村電網建設
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扶貧搬遷等,積極適應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型產業發展以及農民消費升級的用電需求,推進新型小城鎮和中心村電網改造升級?!笆濉逼陂g重點通過建設35千伏變電站和改造中壓網絡,有效縮短中壓供電半徑,消除供電超過15公里的中壓長線路,全面解決農網季節性負荷供電“卡脖子”等問題;加強低壓配電網建設,合理規劃臺區布點,加強集中改造,有效提高農網戶均配變容量,全面提升農村電網“最后一公里”供電質量,系統解決整個區域配網低電壓、供電可靠性低、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等問題。
結合新能源扶貧工程和微電網建設,提高農村電網接納分布式新能源發電的能力。在完善農村電網結構、縮短供電服務半徑、提高戶均配變容量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農村電網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縮小城鄉供電服務差距,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民生活質量改善提供更好的電力保障?!笆濉逼陂g農村電網投資達到410億元。
(二)積極推進省外聯網
推進福建與廣東、江西等省外聯網工程前期工作,爭取開工建設福建與廣東聯網等工程,實現多通道大容量的跨省聯網。增強電網在更大區域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提高電網“防災減災”能力,保障電力能源的供應安全。
(三)完善主干輸電網架結構
1.提升主干網架輸電能力
著力解決“北電南送”問題,進一步改造提升500千伏“沿海雙廊”輸電通道送電能力,對晉江—東崗線路、東臺—大園線路、大園—泉州線路進行升溫改造。加強沿海至閩西北部的500千伏“東電西送”通道輸電能力,建設北部的福州特—三陽500千伏線路與南部的漳州—漳州北—卓然500千伏第2回路等工程。對福州—廈門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建設進一步論證,考慮初期降壓運行,廈門特高壓站根據需要適時建設。
2.結合大型電源點建設配套送出工程。為配合漳州核電、廈門抽水蓄能電站、羅源灣南岸火電等電源并網需要,配套建設漳州核電—漳州北、漳州核電—漳州南、廈門抽水蓄能—廈門、羅源灣南岸火電—連江等相應的電源送出工程。
3.加強地區受端電網,完善分層分區供電
建設霞浦變、長樂變、惠安變、集美變、永安變、石獅變、南安變、漳浦變、福鼎變等9座500千伏變電站,擴建南平變、龍巖變、三明變、寧德變、莆田變、莆田北變、廈門變、海滄變、漳州北變、漳州變、漳州南變、洋中變等12座變電站,提高各地區500千伏電網的供電能力,構筑堅強的受端電網,滿足各地區電力負荷發展的需要。
按照“分區互補、區內多環”的發展目標,完善地區220千伏受端電網。至2020年,全省將全面形成以500千伏變電站和本地220千伏電源為支撐的區域環網、區間聯絡的受端主干網架。
(四)加快建設智能配電網
提升配網發展理念,實現城鄉和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加快構筑“結構合理、技術先進、靈活可靠、經濟高效”的配電網。加強配電網絡結構,實現110、35千伏電網N-1通過率100%,10千伏N-1通過率中心城區和城鎮100%、農村93%。增加配電網電源布點,大幅提升戶均配變容量,2020年中心城區、城鎮、農村分別達6、5、3.5千伏安,偏遠自然村臺區不低于2千伏安;進一步縮短臺區低壓供電半徑,2020年基本消除超過500米的臺區;加強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電能替代工程的配套電網建設,保障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多元負荷無障礙接入需要。提高電網裝備水平,優化設備序列,簡化設備類型,全面淘汰S7及以下高損耗配變;推進配電自動化全覆蓋,實現配電網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
“十三五”福建省1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總投資600億元,新擴建110千伏變電容量2804萬千伏安,110千伏線路6750千米;新擴建35千伏變電容量167.5萬千伏安,35千伏線路2846千米;新增10千伏公用配變容量1173.8萬千伏安,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37267千米。
(五)加快構建電動汽車充換電網絡
加強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優化布局和建設,滿足2020年推廣10萬輛以上新能源汽車的需求。至2020年,規劃建設近200座城際快充站,全面覆蓋福建境內的高速公路干支線、地區環線服務區,并配套電動公交、出租、環衛物流等專用車輛的全面推廣,建設150座左右的專用車輛集中式充換電站及約4500個分散式直流樁,在各設區市、縣布局建設42~55座城市公共充電站,引導和推進社區、企業、社會停車場所配建9萬~12萬個充電樁。至2020年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三、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堅持清潔、低碳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打造清潔能源發展強省,構建能源開發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示范省份。
(一)有序發展風電
穩步推動陸上風電開發和管理,“十三五”投產陸上風電裝機150萬千瓦左右,至2020年全省陸上風電裝機目標達300萬千瓦以上。積極推動海上風電建設,重點推進莆田平海灣、福州興化灣、平潭島周邊等資源較好地區的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十三五”建成海上風電200萬千瓦以上。同時,形成適應省情的成熟海上工程裝備和施工技術,為進一步開發海上風電資源打好基礎。
(二)規范水能資源開發
除以防洪、供水、灌溉等為主兼顧發電的水資源開發項目外,原則上不再新建水電站。對區域生態影響大的小水電,實行有序關停退出。鼓勵不改變生態環境、不增加水庫庫區淹沒、不改變水庫主要特性的水電站進行技改增效,促進水能資源進一步得到科學、充分的利用。
(三)科學開發生物質能
依據資源條件,科學有序布局生物質發電項目,因地制宜發展林業和農業剩余物、垃圾直(混)燃和氣化發電,以及大型沼氣發電等生物質發電項目。至2020年全省生物質發電裝機達50萬千瓦。新增沼氣生產能力2億立方米以上,2020年累計達到6億立方米。推進燃料乙醇項目工業化生產。推進以木本油料植物果實、廢棄油脂、海洋藻類為原料的生物柴油產業化開發。
(四)穩步發展其他可再生能源
支持戶用和工業園區、機場等屋頂太陽能光伏分布式發電,積極發展光照資源較好地區的農光互補光伏系統和建筑一體化技術,規范光伏發電項目并網管理,至2020年全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90萬千瓦。新增光熱利用45萬平方米,2020年累計保有量達145萬平方米。結合旅游開發,綜合利用地熱能源資源,推進漳州地熱發電示范項目前期工作。
四、加強能源儲運能力建設
(一)夯實煤炭供應基礎
加強煤炭儲備中轉基地建設。加快建設羅源灣、湄洲灣煤炭中轉儲備基地。在湄洲灣一期1500萬噸/年基礎上,規劃建設湄洲灣二期煤炭中轉儲備基地(周轉能力達3000萬噸/年)。進一步完善煤炭儲備體系,拓展煤炭下游產業鏈,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統籌謀劃儲運通道建設,增強對內陸省份的服務與輻射能力。
嚴格控制煤炭產能。原則上不再新建煤礦項目,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以及不符合產業政策的產能,推進企業改革重組,“十三五”壓縮產能600萬噸以上。推進既有煤炭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對開采完畢或剩余開采價值低的煤礦強制要求做好植被恢復工作。加強煤礦重大災害和職業危害防治,進一步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到“十三五”末,煤礦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7人/年以內,原煤生產百萬噸死亡率降至0.5以內,比“十二五”末下降17%;煤礦職業病發病率下降20%。
(二)加強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公平準入、設施公用;海陸并進、引入競爭;互聯互通、保障安全”的要求,多渠道引入氣源,加強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莆田秀嶼LNG接收站5、6號罐和海西天然氣管網二期建設,新開工建設漳州LNG接收站、福清LNG接收站、海西管網三期、西三線閩粵支干線工程和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贛閩浙支線等項目,推進閩寧合作莆田哈納斯以及平潭、泉州等LNG接收站前期工作。加大城鎮燃氣管道和LNG衛星站建設力度,提高城鎮燃氣應急氣源儲備能力,到“十三五”末期,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9%以上,縣城及小城鎮的燃氣普及率達到96%以上。引導主干管網之間、主干網與城市管網在建設運營等方面相協調,力爭到2020年建成長輸管線2400公里,全省實現天然氣“縣縣通”。
拓展非發電用燃氣市場,進一步延伸LNG產業鏈,推進分布式燃氣能源站、汽車加氣站項目和橡膠粉碎、丁基橡膠、冷能空分、干冰、冷庫等LNG冷能產業園區建設,促進民用、交通、工業領域的天然氣消費比重顯著提高。
(三)提升石油加工儲運能力
結合石化工業發展的布局要求,推進湄洲灣、古雷港大型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儲備建設,支持企業增加儲備,鼓勵發展商業儲備,支持企業在我省沿海布局建設國家級儲油及管線設施。
依托重大煉化項目建設我國東南沿海國家級石化基地,推進中化泉州乙烯及煉油改擴建項目、漳州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在全省輸油管網規劃基礎上推進“連通兩洲、輻射內陸”石油管網建設,滿足我省及周邊省份清潔油品消費、儲備及輸送需求。
五、積極推進電力、油氣體制改革
深化能源體制改革,落實國家關于電力體制改革、油氣體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分離自然壟斷業務與競爭性業務,切實放開電力、油氣領域的競爭性環節,進一步構筑市場競爭結構。把電網、油氣管網打造成公平服務于上下游產業、優化資源配置的公共平臺,推動形成更加開放、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運行機制,帶動服務改善,保障用戶權益。